学术专题讲座

丁安华:展望2024,我们距离高质量发展有多远?| 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4-04-23

 

图片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国确定发展方针、制定经济政策及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而以GDP增速高低来“论英雄”的思维定式早已成为过去。“高质量发展”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新名词,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新的经济背景中理解“高质量发展”?

三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特邀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与同学们一同深入探讨当前经济形势,分享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持续保持企业的灵敏触觉和智慧决策。

01

价格趋势下行,名义增速显著低于实际增速,民众对于经济的“体感”偏冷。

四月,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结果显示,经过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

 

丁教授从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状况等方向进行了经济形势解读。当我们在衡量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时,不能仅依赖于GDP增长的数字,而应考虑实际增长与潜在增长之间的缺口。首先,中国经济目前的运行速度仍低于潜在增长水平,这表明经济运行并未达到理想预期。从普通民众的感受出发,薪资收入、股票和企业盈利都是名义价格,去年 5.2% 的实际增长,是在 GDP 平减指数为负的背景下实现的,而名义增速大约为 4.6%。而今年一季度的平减指数为-1.1%,导致名义增速只有4.2%。由于价格下行 ,名义增速显著低于实际增速。实物工作量加大,但由于价格普遍下行,名义收入没有获得与实物工作量相适应的增长,经济活动的“体感”温度偏冷。人们普遍感觉到自己没有获得与实际劳动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和生活改善。

图片

02

外需边际改善幅度好于内需,美国经济表现强韧

去年美国的名义增长约为6.0%,高于我们1.4个百分点,加上汇率贬值,致使中美两国间的经济规模的差距拉大,在追赶美国的路上出现波折。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我们的名义增长依然低于美国。当前,美国经济仍体现一定韧劲,消费仍保持扩张,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具有较强的财政支撑。在加息放缓以及美元指数走强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面临外流的压力。 

国际收支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强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约占全球的30%以上。内循环无法消化如此大的产能,需要重构新格局下的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关系。

图片

*丁安华教授与金融EMBA同学合照

03

消费作用偏弱是影响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受到了内外部因素很大的冲击, 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依靠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拉动。三年疫情和房地产危机造成了居民和企业的资产价值受损,“疤痕效应”的影响犹存。虽然当前国民经济运行逐渐重回正轨,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居民消费更加趋于谨慎。因此,把政策焦点从产业部门转向居民部门应该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实现以“进”促“稳”,就需要足够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就业环境。通过对比中国与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分年龄段失业率数据,中国的青年(16-24岁)失业率相对于成年人(25-59岁)失业率显著偏高,凸显中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即在总体就业稳定的同时,年轻人就业困难成为突出的问题。

要刺激消费,政府应该构建一套直达居民部门的政策工具。过去我们的经济刺激习惯于直达企业部门,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其中的政策逻辑需要重构。

图片

丁教授对2024年的关键假设变化进行了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外部环境可能会出现边际修复,近期中美双方保持积极沟通,虽然分歧与矛盾仍在,但对话是积极的。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复杂影响,而中国经济的边际修复和何时走出通缩均至关重要。同时,丁教授指出在特定社会政策环境的催化下,投资者风险偏好可能会迅速提升。

图片

*金融EMBA副主任彭尧博士给丁安华教授赠送大学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