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主任连线

项目主任连线【第十二期】| 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价格机制,培养十万亿级数据要素市场

发布时间:2024-06-14

 

在《数据资本时代》一书中,作者舍恩伯格先生指出,在未来,金融资本主义将被数据资本主义所取代。他预言,随着货币市场向海量数据市场转变,人们将不再过分依赖资本来传递信号,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以数据而非金钱作为交易媒介的情形。

第十二期金融EMBA项目主任连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建冬博士表示,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下,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正在迈入发展新阶段。五月发布的《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首度披露了我国数据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产—存—算”规模优势基本形成,数据“供—流—用”各环节主体逐渐充实,数据与场景优势潜力亟待开发,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PART 01

数据要素参与分配

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随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深交所和上交所的成立。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资本和劳动力并列,为技术入股和技术转移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持。

到了2002年,十六大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素——管理。这一举措的背景与当时的国企改革紧密相关,特别是提出了管理层持股的概念。管理层之所以可以持股,是因为管理本身体现了企业家的才能的同时,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它能够创造价值并参与收益分配。

在2013年,知识从技术要素中独立出来,这一变革源于我国强调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也符合技术创新与知识生产的基本规律。

最新的改革则是在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作为新的要素纳入收入分配改革序列。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将新的要素纳入收入分配的序列,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事件。这一过程并非突然产生,而是基于长时间的历史积累和传承。

 

PART 02

数据价格机制

是开启新的十万亿级市场的“金钥匙”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的数据资源总量和增量均呈现飞速增长。这五年是我国数据应用范围、深度和场景丰富度爆炸性增长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是我们今天探讨数据要素改革的重要背景。

数据价格机制是开启这一新的十万亿级市场的关键所在。我提出这一观点,是基于对当前数据技术制度改革及其市场潜力的深入思考。首先,基于行业报告的分析,从短期视角来看,即在接下来的三五年间,数据技术制度的改革有望催生一个规模在3000亿至5000亿人民币的交易市场。

尽管这一规模在目前看来可能不算庞大,然而,这并不足以掩盖数据技术改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中国而言,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远超此数字所体现的范畴。随着这一趋势的深入发展,相关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达到惊人的十万亿级别。

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我相信,这一观点将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这正是推动我们深入思考、共同探索数据技术改革及其市场潜力的动力所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国家数据局,对于中国而言,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远超此数字所体现的范畴。

近年来,数据市场背后也隐藏着竞争的白热化和资源碎片化的双重问题。我们观察到,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交易所,据我了解,已有9家以“所”命名的交易所,包括香港、深圳、广州、湖南、杭州、上海、福建、贵阳和北京等地。然而,尽管交易所数量众多,其背后的实际交易额却并不乐观。我们去年上半年对国内十家主要交易所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包括深圳、上海、广州、贵阳、北京、福建、郑州、重庆、天津和海南。这些交易所是目前国内较为活跃的机构,但它们的总交易额去年全年也不超过300亿。这与我们所期待的十万亿市场规模相去甚远。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我们需要正视这一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探索多样化的定价模式,这些模式需符合数据要素的特性,进而形成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要让这个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解决定价机制的问题。如何让数据资产具有公允的价格,是目前行业内的一个共性痛点。

 

PART 03

数据定价机制的逻辑

 
 

数据定价涉及到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三个阶段。以石油为类比,数据的资源化相当于石油的勘探和初步提纯过程,即将分散的数据资源采集、整理、汇聚和加工,形成数据资源池。而数据的资产化,则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具有明确价值和用途的数据产品,类似于石油经过炼化后形成的各类油品和化工产品。最后,数据的资本化则是将数据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品,如数据入股、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实现数据的价值最大化。

具体来说,数据的资源化是指将各种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初步价值的数据集合。这一过程类似于石油的勘探和开采,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加工。

数据的资产化则是将资源化的数据进一步转化为具有明确价值和用途的数据产品。这一过程需要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数据资产。这些数据资产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精准营销、风险评估等,为企业和个人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

最后,数据的资本化是将数据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品。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保障数据资产的安全和合法性。同时,也需要发展多样化的数据金融产品,如数据信托、数据资产证券化等,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机会。

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所必经的三个基本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逐步推进,可以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并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PART 04

数据二十条

“三权分置”背后的分级市场思想

 
 

在探讨数据产权时,仅仅聚焦于数据的所有权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困境。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是否可以不过分强调数据的所有权,而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使用权。以土地市场为例,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全民,但我们可以流转土地的使用权;人才作为一种要素,其所有权难以界定,但我们可以交易其使用权。

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提出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产权基础优先置于数据的使用权之上,进一步将数据使用权分为三个权利: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这里,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是两个关键概念。数据资源类似于一级市场中的土地资源,需要经过处理和加工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产品,即二级市场中的产品。

通过关注数据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数据产权分配方式。数据加工使用权是连接一、二级市场的中间环节,指对数据资源进行加工并转化为数据产品的权利。数据二十条中虽然未明确提及市场的分级,但在实际操作中,数据市场已自然形成了一、二级市场的结构。

去年七月后,我们提出了“零级市场”的概念,尽管这一提法尚未成为行业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数据市场中存在的一种非交易性流通形态,即“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在数据市场中,大部分数据并未进入正式的交易流通,但企业间仍存在大量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这种非交易性流通是数据市场的主流形态,虽然未产生交易和定价,但数据仍在流转并创造价值。“零级市场”作为数据流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可能远超正式交易市场的部分。

去年八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入表文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数据资产在上市公司财报中的披露量远低于预期。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数据资源入表方案仍处于过渡阶段,存在若干限制和瓶颈,如入表对象仅限于数据资源而非数据资产,导致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数据交易所应构建合理的数据价格的评估计价服务体系,同时,数据交易所应加强数据价格的披露,让市场参与者了解同类型数据的定价案例,为未来的数据定价提供参考。

随着数据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珍视的传统财富如房地产、汽车等,其地位可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数据可能将成为最宝贵的财富。每个人的生命体征、消费偏好、兴趣爱好等信息都可能成为最具价值的资产。

舍恩伯格先生所提的“以数据而非金钱来支付”的交易方式,也许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关于数据资本化的话题,我相信它的未来前景一定是广阔的,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我们当下和未来的财富配置。

文章整理自嘉宾分享内容

编辑/排版 | 锦鲤 PM

图片来源 | Unsplash Pexel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项目办公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