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主任连线【第十四期】| 出海导航 解码东非“新思路”:企业出海的机遇与风险
2025年,全球贸易版图正经历剧烈震荡。中国企业出海面临“逆全球化”与“技术竞赛”的双重挤压。然而,危机中亦孕育着转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稳定外贸”战略,推动全产业链出海。
在此背景下,金融EMBA项目特邀华坚集团董事副总裁、“非洲大小姐”——张芸琪女士在第十四期项目主任连线中分享经验,活动由修晓凤同学主持。华坚深耕埃塞俄比亚十余载,其应对技术移植、本土化运营的实战经验,为中国企业破解“内卷式出海”的困境提供了鲜活样本。张芸琪亲历的全球化历程,不仅印证了全产业链布局与长期主义的价值,更揭示了新兴市场蓝海的战略纵深——这正是金融EMBA学生亟需的“破壁思维”。

PART 01
从“制鞋厂”到“工业文明输出者”
2001年,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在江西赣州建立工业园,开启产业转移之路;2011年,因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的邀请,华坚首次踏足非洲,仅用100天建成千人制鞋厂,创造了“华坚速度”。
截至2025年,华坚在埃塞俄比亚已建成占地2000亩的轻工业园,累计出口创汇超30亿美元,占埃塞俄比亚鞋类出口的67%,并带动23家中企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张芸琪复盘了华坚的非洲战略逻辑:
1.成本重构
埃塞俄比亚工人月薪仅300-400元人民币,皮革原料本地采购占比达2/3,叠加欧美市场零关税政策,综合成本较国内降低40%。
2.技术移植
将中国成熟的制鞋工艺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引入非洲,同时培养500余名埃塞员工赴华学习,形成本土化管理梯队。
3.文化融合
通过集体操、中文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归属感,将非洲工人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劳动力,构建可持续的劳资关系。
“华坚不仅是‘非洲鞋王’,更通过工业园模式将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移植非洲,这是技术、管理与文明的系统性输出。”张芸琪总结道。

*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
PART 02
非洲人口红利下的“蓝海”与“暗礁”
非洲人口14亿,平均年龄19.7岁,2050年将达25亿,劳动力红利与消费升级潜力巨大。同时,非洲发展面临巨大的基建缺口,非洲建材需求年增长率超10%,仅卢旺达90%建材依赖进口,中企在房地产、建材等领域空间广阔。
除此之外,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为外资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并限制贸易进口以保护本地制造业。
然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非洲社会动荡,2013年埃塞工人罢工导致生产线中断,华坚被迫将半成品运回国内加工;人才流失现象持续存在,本地大学生赴华培训后转行做翻译,制造业面临技术人才断层;非洲部分国家治安问题突出,工业园是中国企业的安全岛,需抱团发展以降低风险。
“非洲不是遍地黄金,但却是最后一片未被充分开发的增量市场。关键在于如何将中国经验与非洲需求精准匹配。”张芸琪指出。

PART 03
中企出海需重视长期主义与生态共赢
基于华坚的实战经验,张芸琪提出三大战略原则:
1. 选择不可替代性赛道
避免与本地企业竞争存量市场,企业应聚焦技术壁垒高、本地难以复制的领域。例如,华坚通过工业园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中国技术+非洲原料+欧美市场”的闭环生态。
2. 构建安全优先的落地体系
企业需要明确选址逻辑,优先入驻中资工业园,利用集群效应降低政治风险,如华坚园区位于埃塞首都,毗邻军队驻地。同时,企业需要坚持合规经营,遵循国际标准,通过学习技术保护数据隐私,规避伦理争议。
3. 践行“共生式发展”价值观
技术赋能需与本土文化融合。例如,传音控股推出全肤色影像技术,针对非洲肤色优化拍照算法,市占率超40%;中土集团修建亚吉铁路时,在中国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做出了不少调整,赢得了社区支持。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当地共创价值。当中国企业成为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共建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次活动不仅为金融EMBA学生提供了出海实战方法论,更揭示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活动尾声,我们以华坚工业园内的标语“下班时,轻松活泼我开心”作结,中企出海需超越经济利益,肩负文明互鉴、互助的使命。
正如“非洲大小姐”张芸琪在央视节目《对话》中的总结:“非洲有很多面,但是这些要靠我们自己用眼睛、用双手、用智慧去探索和发现。” 中企出海的未来,需要企业家以智慧破壁、以诚意筑桥。

文章整理自嘉宾分享内容
编辑 | 锦鲤
审阅 | PM
图片来源 | 华坚集团官网 Unsplash Pexels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项目办公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