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MBA学员专访-占卓:关键技术要自主可控,芯片荒不慌
金融EMBA学生专访
“我们判断,未来人类社会的两条主线是信息和能量,也就是说如何以最小的能量获得更多的信息。”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在世纪之交,福建三安集团有限公司从传统钢铁制造领域转型LED,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多年以来稳坐中国LED芯片龙头位置,近年来更是布局光电高科技、光生物技术和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尖端领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项目学生、三安集团副总经理占卓先生畅谈芯片与前沿科技领域的未来。
占卓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项目学生
福建三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未来人类社会的两条主线是信息和能量
“2000年并不是数字化浪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占卓表示,未来人类社会的两条主线是信息和能量,也就是说如何以最小的能量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现在所处的数字化浪潮中的各种数据以及社会运行所需要的数字化手段和技术,都是基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微电子技术,可以说是微电子技术支撑着整个世界数字化的运行。未来致力于无论是在生活、工作、生产或者出行,以及所有数据交流的企业,都会赚取人类发展的红利。当下,无论是硅基半导体,还是最前沿的第三代半导体,都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占卓说。
如何用较低的能耗来驱动数据的交流?还是要回归到技术。占卓认为,一切基于低能耗、高转换比的技术,都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来我们全社会摩擦效益会下降,人类获得的能量可以更多地应用在有效的生产上。同时人类全社会数据量会越来越大,人均生产的数据量也会越来越大,人类将面对巨大的挑战就是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否赶上储存与传输数据的海量增长。”
大量传统的生产力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进行数字化改造,这就需要更多精准的数字化技术,进而社会分工也将越来越精细,从三百六十行发展到三万六千行。未来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会越来越彻底,对于改造的过程所应用的一切技术,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成为这些技术的创造者。整个国家也应该朝这方面去转变,以数字技术提升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者的社会福利。
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做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随着全球主要国家都意识到数字化浪潮及在这个领域进行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性,自然就产生了国际间的竞合关系。尤其近几年讨论比较多的中美科技领域的博弈,其核心就是围绕着集成电路、芯片以及能源技术领域,彼此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同时全球也会形成新的分工体系。占卓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担当的大国,很早就意识到未来会成为全球主要社会责任承担者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大国责任,一些关键领域就必须做到自主可控,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而在这些关键领域,仅仅依靠收购、并购是难以建立长久竞争力的,必须立足基础研究和自主研发。
近几年来,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了许多工作:第一,从国家层面,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战略性规划,并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承担社会和历史责任。第二,中国持续进行资本市场制度创新,比如说设立科创板,让原先无法在内地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企业通过上市,帮助他们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作为科技型企业,我们也要紧抓这样发展机遇。同时,我们的企业也要会跟相关的市场国家以及规模较大体系成熟的企业进行合作分工,因为我们需要融入更加多元开放的市场,让我们的产品和技术能够进入全球产业链。”